15838155380

紧扣新发展理念 开创我国铜工业发展新格局

   日期:2021-01-07     浏览:912    
核心提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系统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明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国是当今全球第一大铜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铜产业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在我国现有的124个产业中,有113个部门使用铜产品。铜工业的发展极大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在城镇都市化、交通便利、住房改善、工业智能、关键医疗、健康和生活基础设施逐渐升级的时代,铜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尤其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0年铜工业运行回顾

全球铜产业受新冠疫情影响明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全球铜产业产生了不小影响。尤其是在疫情全球大暴发的初期对铜供应链产生了严重的冲击,2020年3月18~19日,沪铜主力更是罕见地连续两日跌停,并在3月23日创出年内最低价格37200元/吨。直到3月底,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基本稳定,铜价格才逐步企稳。进入4月以后,疫情对海外经济的冲击开始显现,对全球铜消费和矿山的生产影响较为明显。据ICSG估计,2020年前5个月,全球精炼铜消费下降了约2%,全球除中国外精炼铜使用量下降约8%。矿山生产方面,5月份全球铜矿产量约下降5.8%。其中秘鲁受到影响最严重,4月和5月更是分别下降33%和41%。

根据ICSG在2020年11月23日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球铜产业正在逐步恢复。其中前8个月全球铜矿含铜产量达1343.45万吨,同比下降0.8%,环比增长1.5%。全球精炼铜产量达1607.56万吨,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3.9%。消费方面,在中国铜消费强劲带动下,2020年前8个月,全球精炼铜使用量约为1636.9万吨,同比增长1%,环比增长1.2%;总体来看,在中国的带动下,全球铜产业正逐步恢复或接近正常时期的水平。

国内产业运行基本平稳 产业发展韧劲十足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1~10月份,我国铜精矿含铜累计产量达137.9万吨,同比增长8.81%;精炼铜累计产量836.21万吨,同比增长6.07%;铜加工材累计产量1633.75万吨,同比增长5.63%。此外,据海关数据统计,2020年1~10月份,我国进口精炼铜399.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41.3%;进口铜精矿1807.2万吨,同比增长0.87%。经济效益方面,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快报统计,2020年1~10月份,规上铜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3.4亿元,同比下降3.6%,降幅比1~9月份收窄5.0个百分点。其中,铜采选企业实现利润66.6亿元,增长39.4%;铜冶炼企业实现利润97.5亿元,下降13.3%;铜加工企业实现利润109.3亿元,下降11.3%。

我国依旧是带动全球铜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019年,全球精炼铜产能达3185.6万吨,其中中国精炼铜产能达到1259万吨/年(快报),占全球总产能的39.52%。从冶炼企业分布看,全球约有46个国家的近250家精炼铜生产厂,其中产能超过20万吨的精炼厂达59家,合计产能为1976.8万吨,占总产能的60%,而中国拥有20万吨以上精炼能力的冶炼厂多达17家,占比34%。从消费增长趋势看,2019年的全球精炼铜消费为2387.49万吨,其中我国精炼铜消费达到1230万吨(快报),占全球消费的51.52%;2020年1~10月份,我国精炼铜表观消费量达到了1217.89万吨,远超上一年同期。初步估算,2020年前10个月,中国铜表观消费已上升至全球消费的60%。可以说,我国依旧是全球铜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铜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铜工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

海外资源的获取成效显著 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境外资源开发工程,依托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骨干企业,建立与资源所在国利益共享的开发机制,在周边国家、中部非洲、拉丁美洲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一批境外铜矿产资源基地,全面增强了我国企业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在产业布局方面,冶炼产业正向沿海和资源地区聚集,除江西、安徽、山东、甘肃、云南五大传统冶炼基地外,福建、广西已逐渐成为新的铜冶炼重要省份。而沿海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冶炼企业更具备竞争优势,而高端加工产业在沿海发达地区聚集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部分领域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基础材料实现自主可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矿山方面,矿山回采作业向高分层、高分段发展;在线监测、自动设备、智能设备使用更加普遍;充填工艺发展成完整体系;矿块崩落法成为贫矿大规模开采的首选。冶炼方面,闪速熔炼及闪速吹炼技术和自主研发的氧气底吹、氧气侧吹冶炼技术,以及连续吹炼技术逐步成为主流。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采用连续吹炼工艺产能接近400万吨,约占国内冶炼总产能的45%。同时,国内冶炼技术正逐步实现技术输出,表明我国开始具备引领世界铜冶炼技术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在铜加工材和材料的研发上取得了很大成绩,绝大多数加工材和很多重要的材料实现了自主可控。

节能减排水平不断提升 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建设稳步推进

绿色发展是铜工业发展中秉持的理念。2019年,进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的铜矿山达32家,占有色金属国家级绿色矿山总数的24%,绿色矿业覆盖率高于全国和有色金属行业平均水平。骨干铜矿山绿化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废水零排放,井下矿山废石不出坑,尾矿全部用于充填。冶炼方面,随着先进的冶炼技术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铜冶炼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持续优化,铜冶炼企业硫的捕集率和回收率均可达到98%以上;SO2单位排放行业平均达到200mg/m3以下,远低于行业铜镍钴排放标准,部分企业烟气排放更是达到超低排放标准。2020年,我国铜冶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至212千克标煤/吨,达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冶炼企业综合能耗在150千克标煤/吨以下,达到世界铜冶炼行业顶尖水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铜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资源安全保障形势不乐观,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上下游产业链供应结构不匹配,原料进口成本加大,定价权和话语权不强;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基础材料科学研究薄弱,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因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迫切。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动摇

开创我国铜工业发展新格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有所抬头,对铜产业而言都将充满挑战和变数,也将对全球铜产业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铜行业企业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与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与新挑战,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开创铜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多渠道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要继续加大对铜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鼓励社会对风险勘查的投入,积极开展现有矿山深部边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增加资源量。二是以围绕建立境外稳定供应渠道为重点开发境外资源。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布局。与沿线国家开展实质性地质调查合作,科学谋划双边矿业领域合作蓝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构筑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三是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制定完善再生回收利用领域相关规范和制度,建立实施再生回收行业规范条件的制度及标准,培育再生资源行业骨干企业。

推动铜产业链优化升级 构建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业体系

一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研究制修订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调整指导目录、产业转移目录等产业政策,强化能耗、环境等指标约束,严控铜冶炼产能无序扩张。二是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铜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智能矿山、数字工厂重点工程。三是强化《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引领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工艺技术先进、环保好的企业转移。四是引导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升产业链水平。五是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鼓励国内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创新引领的龙头企业。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制造强国的战略支撑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决定发展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虽然铜工业近年来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部分领域技术进入并跑和领跑阶段,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铜加工产业基础材料科学研究薄弱,铜基材料研发仍以材料性能为导向,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因此,要着力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材料的研发与公关,完善共性基础技术平台建设,加大基础材料科学研究支持力度,补齐短板,推进高端铜基材料实现自主可控。

加快培育完善内需体系 推动形成国内强大的铜市场

虽然我国发展阶段发生改变,但铜消费质量、消费层次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例如,在绿色铜合金的普及上,建筑用铜水管、医用铜管等,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铜水管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达到7%~9%,中国仅为3%)。因此要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提高供给质量,激活消费潜力,加强相关绿色铜合金标准制定及各部门标准协调,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

加快绿色化发展 提升产业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力

建立健全矿业节约、集约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完善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强制性标准。加快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机制。加快绿色化改造,鼓励冶炼企业采用连续吹炼技术改造传统转炉,提升传统吹炼工艺无组织排放水平。



化工危废网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化工危废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化工危废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25050号-1